为期十二天的暑期学校培训即将结束,真的是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总是想还要多开开眼界,还要多学些东西。而对这次活动的承办方——上海体育学院来说,绝不是“感谢”二字能够道出自己的心境。在这十二天的学习中,专家学者们严谨的学术思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治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觉得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现将学习的心得总结一下:
这次给学员的授课的教师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研究了多年,并且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授课的过程中专家们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自己最新研究的方向与学员们分享,我觉得真的是很难得。任何的学科如果想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怀有开放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我想这点暑期学校做到了,专家学者们做到了!这是一次成功的盛会!
专家们研究的方向很多,很有启发性。比如像陈佩杰院长的报告使我们了解到健康对社会发展重要性、我们所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就业方面的机遇,我的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觉得我们学科的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和基本医疗问题得到解决后密切关注身心健康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体育和医疗两大利器、再利用本学科的专长,解决好三大人群——肥胖人群、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的科学健身问题。以避免人民群众被社会上错误的保健言论所误导。从而也使我们的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郑伟涛教授的体育工程理论,使我们看到了我们专业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那就是和机械工程学、数字电子、计算机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做体育器材方面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并且得知上海体育学院正要和武汉体育学院联合搞中高考体育加试测试系统方面的研究,我想这是一个好消息,会使考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我也在想是否也应该做些中小学体能测试系统方面的研发,比如一个学生在不参加体育运动前,以及运动后各个阶段的体质变化等,并且这种仪器最好能小型化、价格便宜些,以便于普及,这样就会使学生关注自己的体质发展,自觉的参加体育运动。
周成林教授在讲课过程中对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心理学课程设置进行了介绍,学生上课的课程分为三块:运动人体科学、母学科、应用心理各占1/3,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课程的设计理念在其他院校是很少见的,从而也促使我想到有些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不是也应该增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比重,尤其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
十二天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引发的争论与思考却是无限的,这些思考,这些理念所迸发出的火花,会成为今后学习的动力,有些理念也会成为加入到我今后授课的内容。最后,再次感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学位办组织了这么好的活动!